《不存在的旅行》

柴路得

往常都是被某人的思想折服,这次不同。很少很少很少很少很少如此的喜欢一个人的文字。不知道怎么形容,但是总是很贴切,很敏锐,又总是把本没有生命的东西拟物拟人化的去描写某个现象或某个心理。好像听一些曲一样,能把你抓住,能使人颤栗。

只是在书城里,大概翻看了第一篇,大概知道了它讲什么内容,我的直觉就告诉我,要买它,我会喜欢,是好书。然而付钱的时候错过了。然而亚马逊终于没有睡死在心愿单里。

真正开始看,完全大大超过了期望,以至于想在读书前缓冲睡意的小读要是不加以阻拦大概会一早上都沉浸进去,根本根本根本就不想停下来。而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她所观察接触的边缘群体的人,原本的平凡和沉默在她细致敏锐的观察力和她的笔下完全是另一个角度的另一个样子了。

喜欢她的文笔,喜欢她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喜欢她不喜言辞却极赋予捕捉观察生活和人的洞察力。

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性格的人,网络上竟然没有一点除了这本书之外的她的消息。最多最多只有在她的微博下的新浪博客里,有博文。然而截止至13年《不存在的旅行》这本书出版后,再没有更新。她一定不喜欢被公众注目,不喜欢抛头露面,我猜。

挺难过的,喜欢上一个小众作家的缺点就在此,太太太低调了,完全无从下手去关注她。而且,竟然只出过《不存在的旅行》一本书,而已。她的文字是如此如此如此的.............怎么可以才只写这一本书T T T T T T T T T T


最喜欢这种,凭直觉去做,一切又都意外得刚刚好的感觉了


称之为"缘分"。^ ^ 现在我是相信缘分的,也相信命数。


--


Beethoven,太伟大了。红皮书《西方音乐通史》对贝多芬的生平和作品介绍很详细,但是,客观到冷血....  耳疾致命般的打击和病痛竟一句话带过。而贝多芬竟然病逝于一次因雨天外出的犯的肺炎.....................唉    为什么不能正常的新陈代谢生老病死,不至于这么惋惜的感觉。

关于外国人的中文译名。我就觉得,英文原名才是对他们的尊重。译过来的只是音译,只是有权威人士开先河的译成了贝多芬,肖邦,德彪西,莫扎特,所以后人也以此译名相称。否则也可以是,贝多分,萧邦,拉赫马尼诺芙.....等等等等。

我就始终觉得,真正好的音乐,能打动人的音乐,就是应该是具有很深刻的思想性的,能表达某种的情感情绪的。所以至今也无法理解一些所谓的现代无调性音乐。可能是我知道的还不够,对音乐理论的学习和对音乐的理解。我的细胞排斥它们。也是复习了西音史才知道,原来音乐并不是一开始就自然而然的是反映表达某种情感的。


-


《五天学会绘画》

里面说到:右脑模式是主观的,直觉性的,相关的,整体的,没有时间概念的模式。

没懂。

直到看到这段话『人们有时会这样形容某人:他说得像那么回事,但我总觉得不应该相信他(或她)。或者:我不能用语言来告诉你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但我就是喜欢(或不喜欢)那人。』

哈哈哈哈哈哈哈好哈哈哈哈哈哈哈好哈哈哈哈哈哈哈好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那我右脑简直太发达了好吧?!?!?!?!这不就是我每天每时每刻每分每秒的任何感受吗哈哈哈哈哈

such as :感觉超~~~~~反正我说不上来T T

开始准备考研的那段时间,我意识到我对信息的处理和反应都非常慢,全都是依靠感性的感受,逻辑性也差,理解起来总是很吃力,所以我现在在让自己开始有条理有层次有思路的去看待很多事情,去学习。

结果接触这书,这不是tm把我打回原形吗[微笑]

不过我喜欢[微笑]

果然,叫感知力

我一定要 想尽各种办法,让它能表达出来

评论
 
© 无名氏 | Powered by LOFTER